哥哥逝世 15 年,你是否也依然惦记他呢?

编者按:本文由微信公众号锐裘(ID:rachelhui_say)授权 SocialBeta 发布,如需转载请联系作者授权。

对荣迷来说,每年有两个日子是最重要的:4 月 1 日和 9 月 12 日。

和往年一样,一众荣迷从各地赶来,汇聚在香港文华酒店,为张国荣先生献上一束花。

这样的纪念活动几乎是自发式的,从百度贴吧获得的消息,除了香港,包括北上广等近 20 个城市都设立了纪念张国荣先生去世十五周年的活动。

纪念活动是他们之间心照不宣的默契。一群相似的人难得聚在一起,聊聊相同的话题,相互关切。分开后,又重新回到各自的生活。直到下一年的再聚首。

▲ 今年的香港文华酒店现场 图片来源:百度贴吧

除了粉丝,每年 4 月 1 日,已经成了常规的 「热点」,大家会在社交媒体上发表对他的怀念,今年也不例外。

但现象背后是:艺人这么多,为什么偏偏是张国荣值得被大家提起、纪念?

每一篇缅怀文都带有强烈情感,这篇文章希望是让你不要难过,带着好奇心去剖析这个有意且值得聊的话题。

首先,如果 「张国荣」 是个 「品牌」,我们该如何解读他?

「品牌」 可以是一个产品,也可以是一个人物。品牌的价值体现在它与其他产品对比时,所展现的 「不同」,即差异化。

若把每个明星都当作是独立品牌,那张国荣,的确是中国最有价值的个人品牌之一。他的音乐作品、塑造的人物角色都是极具有个人魅力和艺术价值的,而他的作品同时能代表一个离我们远去的时代。

经典作品永不过时

内地人对张国荣的熟识一般是电影多于音乐。

豆瓣电影是国内最具有代表性的电影媒介,在《豆瓣电影 TOP 250》的排名里,前十名,有 9 部都是国外影片,唯一一部国内(包括港台)的电影,便是《霸王别姬》。

▲ 在豆瓣收录的所有电影里,排名第二,即华语电影之最

这部 94 年上映的作品,其艺术造诣,至今在整个华语电影史上都扮演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人物形象之丰满,叙事结构之细腻。时代背景的渲染,禁忌话题的影射,加上对人性的拷问,在电影中表现的淋漓尽致,却没有一丝刻意。

其中,最出彩的、最被津津乐道的,便是程蝶衣这个角色。没有张国荣,相信就无法成就程蝶衣。经典电影作品不会过时,经典角色同样无法超越,同样也不会让人忘记。

▲ 张国荣的剧中造型

除了程蝶衣,张国荣塑造的众多角色都让人无法忘怀,《纵横四海》的阿 Jim、《英雄本色》的阿杰、《春光乍泄》里的何宝荣等。这些经典作品的角色之成功,并不是因为张国荣本人的热度,而是他的演技和敬业赋予了这些角色鲜活的形象,当回想提起这些角色时,我甚至还能想起电影里他们的一颦一笑。

▲《阿飞正传》

在音乐方面,除了经典之作外,值得一提的是生前在红馆开的两场演唱会。

每年的跨年演唱会是港人独特的庆祝新年方式之一,通常在年初就会确定是谁。1997 年对香港来说意义非凡,由张国荣坐镇当年的跨年 show,可见他对香港的地位。而 2000 年《热 · 情》演唱会则更有争议性,其中男扮女装的大胆造型在当时被痛批,可在之后渐渐被业人肯定他引领风潮的魄力。也是在他的带动下,少部分群体渐渐走出来,被大众接纳。

▲《跨越97》演唱会

从品牌营销的角度,张国荣无疑是一块 「金字招牌」,甚至在去世后的十五年,其品牌价值依然有效。在过去的两年,有三部他参演的电影获得重映,在几乎没有宣传的情况下,仍然取得了还不错的成绩。

▲ 数据来源:猫眼电影专业版

张国荣品牌价值的背后:香港的黄金时代

张国荣的作品串起来,便是一个完整的香港娱乐发展史,那是香港最辉煌的时代,也是一代人的集体回忆。

当时的香港,经济发达,世界地位高,娱乐产业欣欣向荣。

内地相当一部分 70-80 后的孩童时代并不富足,资源有限,信息闭塞,对未来深感迷茫,香港影视音乐作品成了他们了解外面世界的重要媒介。香港仿佛成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寄托。

锐裘身为重度港乐迷,听着《风继续吹》和看《纵横四海》长大,这完全是受了我妈的熏陶,她是深度荣迷,也喜欢粤语文化,这个普通的上海家庭主妇甚至还没去过香港,却简单说几句广东话——都是看电影学来的。

在哥哥去世后,香港也以肉眼可见的速度下沉,至今无法走出低谷,香港的黄金时代也许回不去了,只能永远活在我们心中,当最后一批接触过这个文化的人也老去后,张国荣和那个时代的文化是否依然被拿出来纪念?

▲ 香港街头

与当今文化市场的对比

以 「张国荣」 品牌推出的产品至今仍被传颂,还有一个很大的原因是:华语影视大市场平均水平一般。

在 2003 年后,随着经济和政治地位的下滑,香港娱乐圈风华不再,影视日渐式微,神话破灭,再也无法产出 8、90 年代那些优质作品。可在爆发式增长的内地市场,我们依然无法获得数量可观的优秀作品。这背后的原因又是什么?

《一财周刊》每年的商业价值明星榜,今年“流量”成了最大考量因素

这不能怪明星,他们是速食时代下,应市场需求推出的产物,市场的整个价值链都被改变了。每个人都想在中获取利益,而忘记了文化艺术作品的本质。值得被推敲的文化作品越来越少,「PS 电视剧」、雷剧越来越多。究竟有多少产品会随着时代的洪流被留下来?

同时,在这个流量为王的时代,明星的商业价值是否持续有效?没有作品,只活在流量里的明星,他的持久性又有多久呢?

张国荣的品牌时效性有多久?

15 年,是相当长的数字了。一个普通歌迷喜欢某个偶像,她也许也经历了人生的一段段经历,毕业、结婚、生子… 当中有太多变数会让他放弃喜欢偶像,更何况是一个已逝的明星。

有人说,张国荣如果没死,大家可能不会像今天这么珍视他,人性本身便是如此,失去后才懂珍惜。

从个人角度,我倒是希望张国荣这个品牌永远不会被忘记,他会以更高的地位留存。也许随着时间流逝,当大家开始弱化商业利益认真做好作品时,新的文化形态会慢慢沉淀出来,它不一定非要是上一个时代的文化传承,但一定为催生出越来越多好作品。也许对天堂的哥哥来说,这才是他最想看到的。

文章最后,锐裘邀请了身边的两位荣迷,一起谈谈他们的 「哥哥情结」。

你是否在今天会以特别的方式纪念他?也欢迎在底部留言。

小走兽(节选):

我喜欢哥哥的时候 他已经去世了,那个时候我读高中,印象里也是只有喜欢过这么一个 「明星」,并且去参加几乎每年的 41 和 912 祭奠活动,在人大的时候差点办了他的人大粉丝会。虽然没有成功但因此也结识了几个他的粉丝。

他对我的人生态度影响还是比较大的,我高考的那段时间,处于压力非常大的状态,每天听他的歌解压,还会写信给他倾诉,这个习惯一直到大学,后来会慢慢沉淀,不太愿意对人提起,但是还是会自己一个人看他的电影和书。

我觉得他影响我最大的就是 「人生短暂,乐观坚强」 这八个字,以前遇到什么困难都会心里默念 「哥哥保佑」,好像就能度过一样,犹如好运气的象征,我经常有种感觉:你信不信有神,他就是那个神。

反正所有的感情就是一句:你不曾真的离去,你始终在我心里。

臭氧化铷(节选):

我是在张国荣去世后开始迷他的,大概只有老朋友们知道,多年前的我是怎么封魔般地迷恋着哥哥。好长好长时间,我对他的离世满腔忧郁而愤愤不平。

我开始疑惑人生的勇气应该怎么去表现,放弃生命是不是绝对代表着懦弱和逃避?开始好奇爱情为什么会发生在同性之间,男性可以代表女性的美么,开始不解生活和艺术的分界线在哪里,把生命融入艺术真的是伟大的吗?他作为全部疑惑的开端,成为了我寻求答案的动力。

时至今日,仍有许多问题没有想通。却在我的世界里,有了一面镜子,反射出好几个时代的故事,讲述世界与他的变化和矛盾。

如今,早已不像过去那样四处高歌他的才华,只清楚心中柔软的角落分不给别人。

他,作为我之所爱,给我的,正是爱的教育。


发布于:2018-04-03 13:46

观点  张国荣  个人品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