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读书日,一起来看书!




加缪曾说「只要我还一直读书,我就能够一直理解自己的痛苦,一直与无知、狭隘、偏见、阴暗,见招拆招。」

确实,读书的意义之于人是为了回归自我,是让自己变得辽阔的过程,而书籍刊物对于品牌也是如此,作为品牌理念的承载之物,沉淀着品牌文化,为品牌内容搭建起辽阔之域,也是碎片时代下品牌与消费者的一种「慢」对话。

在收集品牌读物过程中,我们发现:近年来咖啡品牌热衷于通过读物来传递品牌卖点和形象,瑞幸推出品牌报纸,开启全球寻豆之旅;三顿半在推出《咖啡、街区与对话》讲述在地街区文化以及咖啡日常后,又带来 5 本城市灵感手册、以及 0 × April 风味探索手册等等,以读物形式去看不见不同的城市和咖啡风味;本期会测评的 Grid Coffee 则为狂热咖啡爱好者提供更多咖啡的故事。

而另一类咖啡品牌则注重社群文化展示,在书店特辑第一期,我们就测评过如永璞的《岛民月刊》,传递着永璞小岛生活和态度,为用户提供温柔生活散步指南;Seesaw 的《三杯不过岗》,则积极融入艺术、时尚、音乐、城市、运动等领域,探索品牌「咖啡+」的多元文化。

为了迎接即将到来的世界读书日,一年只营业一次的「有·意思书店」也正式回归,我们收集近 1 年来品牌所出的读物,并精选出不同行业的品牌读物,将继续为大家提供线上「书刊服务」——店员的翻书测评服务,欢迎和我们一起漫游品牌的书籍世界吧。






超幸运能在活动的最后一天,在上海茑屋书店拿到了本就为数不多的 BV 2024 夏季刊 Fanzine。而卷宗作为这次活动宣传方,专门为 2024 夏季刊 Fanzine 在秦皇岛、北京、上海、厦门四地打造了专属陈列展示。



先来给大家科普下 Fanzine 吧,Fanzine 融合了粉丝(Fans)和杂志(Magazine)而组成,主要围绕着某一特定的文化现象(文学、音乐、动漫等),由业余民间爱好者团体创作的杂志等出版物,是文化现象爱好者们心照不宣的身份标识。



自 Matthieu Blazy 担任 BV 的创意总监后,便选择以 Fanzine 的形式,让品牌与社会文化更好交融。也是从 2022 秋冬 Blazy 首个时装系列发布以来,BV 就会以 Fanzine 的形式收录着每季背后的创作灵感和视觉叙事。



此次 2024 夏季刊分为四册,拿到手之后真的觉得 BV 你给的也太多了吧,是沉甸甸的高级感!封面是以 Bottega Veneta 2024 夏季系列时装秀地面设计的手绘地图为灵感,延续了 Matthiea Blazy 提出「在路上」的创意。里面则包含 Alec Soth 的摄影作品册、幕后影像集以及一本旅行笔记本、一套艺术贴纸。



在 Alec Soth 的摄影作品册中,我们能重返品牌 2024 夏季系列广告大片的拍摄地——在东京的各个公园游乐场间穿梭,随着摄影师的视角去东京探险,你能看到以动物、石块、蘑菇等形状打造的有趣空间,充满了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与 Matthieu Blazy 超现实主义的设计美学形成呼应。



而我最喜欢的则是那本旅行笔记本和艺术贴纸,拼贴手账爱好者真的会狂喜,那些都是绝佳的高级素材,随便贴贴都可以很 fashion 的!

因为 DIY 精神是 Fanzine 文化的精髓,Fanzine 就是通过最简单的素材,记录下最浓烈的时刻,品牌给到这些也是希望用户可以发挥自己的冒险精神去拼凑出属于自己的游乐园。



不仅仅是对于 Fanzine 的热爱,Matthieu Blazy 在担任 BV 创意总监后,就对各类纸刊杂志进行赞助,堪称艺术刊物拯救狂魔,如让艺术刊物《Magma》重新上架、支持和复兴停刊十年之久的《BUTT》杂志、与艺术家 Gaetano Pesce 共同出版限量珍藏书籍《Come Stai?》 、携手《Air Afrique》杂志推出全新合作计划等等。

也正是 Matthieu Blazy 的积极推动下,让 BV 不断探索文化、艺术、与时尚交融下的更多可能,去探讨品牌身份的多元与流动性,既是致敬了 BV 集体愿景与合作精神,也不断为品牌价值进行文化扩容。




即便你不是一个狂热咖啡爱好者,Grid Coffee 这本品牌刊物《追山羊》也的确是一本很有吸引力的读物,能够让你对咖啡本身更多一点点了解。

Grid Coffee 在 2022 年正式和大家见面,定位是全系单一产地咖啡,主张保留咖啡的自然之美,走的是精品咖啡路线。很显然,「产地」总会是他们的关键词,所以「Grid Coffee 产地季」特别企划应运而生,现在已经走过埃塞尔比亚、云南、肯尼亚……

去年巡游至云南时,品牌刊物《追山羊》诞生了。关于「追山羊」的名字,有个很有趣的介绍:传说古代埃塞俄比亚的一个牧羊人发现自己的山羊亢奋异常,你追我赶经过几个山头,发现山羊在啃食一种新奇的浆果,咖啡就这样和人类结缘了。



这个名字或许就是 Grid Coffee 探索咖啡风味的写照。第二期主题「肯尼亚,自然甜」如约而至。

咖啡如何来到肯尼亚?肯尼亚的风味又如何风靡全世界?水洗法是如何造就肯尼亚咖啡清澈明亮的酸甜?不仅仅关于咖啡,书里还记录了世界上最后一对北白犀母女的故事,讲述东非大草原的生命礼赞。用产地的引线,Grid Coffee 深入其中,用咖啡、风味、生命串联这片土地的面貌。



在阅读的时候,能够感受到 Grid Coffee 并不想用精品咖啡去「绑架」你。风味,并不是一个晦涩高级的词汇, Grid Coffee 专门用一小节讲了讲「风味到底是怎么回事」,展开一个关于咖啡、威士忌、葡萄酒的风味平行宇宙。



看完前面丰富的呈现后,如果你刚好对 Grid Coffee 心生好感,想要更多了解一点它。那么,最后一章节刚刚好,来到了门店设计的部分。无论是融入街区的「城市客厅」,还是开在菜市场的手冲放题专门店,都让人想亲自去体验看看,对咖啡本源风味秉持这样执着态度的品牌会给出一种怎样的味觉答卷?






香气该如何具象化呈现?观夏给出的答案是用「诗」,它用一本诗集为我们展现了香气也可以如诗一般感性活跃。

今年观夏在洛克外滩源构建了一间以「女作家的书房」为主题的门店。在新门店落成之际,也是配合「东方文学」的系列新香,观夏推出了四季读物 Nosepaper。正逢春天, Nosepaper 首期主题便是诗,也是春天里的那些生命力好像只有诗歌的想象力才能被具体描摹出来。



在「女作家的书房」的主题下,又结合上妇女节这个节点,Nosepaper 第一期联合了平行诗歌节,邀请到了十位女诗人进行全新创作,她们身份多元,既是诗人,又是画家、导演、摄影师、策展人,诗歌里的独特意象都是她们自由的模样。

这是一本「散落」的诗集,没有装订,可以自由地随意打乱阅读,共有开篇、诗选、对谈三个章节,开篇是由诗人翟永明来撰写的,她以自我的写作经历带领读者奔赴女性无限的创作中,诗选则是由余秀华、宇向、巫昂、余幼幼、梁小曼、陈思安、戴潍娜、刘宽、张绿、袁玮等 10 个女诗人创作的。



最喜欢余秀华和巫昂的诗歌,对余秀华就是毫无理由的偏爱了,好爱她的生命力,连同她笔下那些富有生机浪漫的意像。关于春天,余秀华已经写过很多了,有「提心吊胆」的沉重,自然也有重新爱上一切的决心,Nosepaper 收录的《去下一个春天》里,春天被她比喻成了「玫瑰戴在老虎头上」,春天力量且温柔的形象立刻就被具象化。



而巫昂写的《海》里,也是各种奇妙比喻在升腾,「我的耳道里都是盐 / 体内充满了飞升的气球 / 彩色的,透明的,惶恐不安的 / 无数个海进入了不同的房子」,很容易联想到女性的处境,本是自由的海被搬进房子,在窄小的客厅里颤抖、惶恐不安.....



对谈篇则记录了余秀华与戴潍娜的一次对话,她们坦诚交换了作为女性写作者的生存和创作体验,与诗歌的关系、写作带来的改变、女性所处的困境、以及对于主题「自由与想象」的理解。另外,发现一个小巧思,诗集正好 38 页,应该是为了呼吁妇女节吧!

配合文学系列香气上新,观夏用读物去感官化香气,以此致敬黄金时代上海女性所开启「自由与想象」的精神风貌,同时,观夏也为在创作的女性鼓掌,用一本诗集去收集女性生活里细微的、诗意的时刻,带领读者进入一个温柔、坚定、敏感、汹涌的世界。




《22》是耳机品牌在 2022 年推出的品牌杂志。首先你肯定会疑问,为啥叫 22 呢?难道仅仅是因为 22 年上线的?确实有这部分原因,但更重要的是,22 是品牌诞生城市深圳的纬度,而且测量 Tezo logo 上两个小方块的度数也是 22 度,甚至他们每一期的杂志都保持在 22 页。



从给杂志名字的附加的衍生意义来看,Tezo 是个不那么「流水线」的品牌,而走进杂志内容,你会更能体会到他们的感性。《22》第一期的主题是「新生」,邀请到机核 GCORES、野生动物纪录片导演李俊杰、国家冲浪队队员杨家瑞和电影策展人木卫二来共创。Tezo 以这本杂志立下 flag 说,他们不谈论商业话题,只提供新观察、新视角和新灵感。



本次我们要翻看的是第二期「晨昏」,从品牌创始人、刊物主编任宁的描述中获悉,他提出这个关键词作为主题,是觉得晨昏应该不止被看作时段,而是穿过白天和夜晚的情绪与状态。



因而本期内容也随心所欲,但贯穿着年轻一代的底层情绪和生活态度:作家郭小寒描绘了民谣歌手万晓利女儿万畅的独特婚礼、王小黑给出了几个科幻小短片、还有撰稿人何雨珈带来的父女故事和戏剧从业者坏狗给出的「行动乐谱」创意阐述。





在杂志的设计上也很有意思,这是一本只有巴掌大的口袋书,你可以装在衣服兜里或者通勤包里,随时随地读上几句。作为新品牌,Tezo 一直在走一条特立独行的路,他们因为创始人喜欢观鸟就用鸟来命名产品、也大规模和各种播客主播联动成为首先攻克播客场景的耳机品牌……

这次,在出杂志这种相对大众的品牌手段里,他们也做得足够特别:没有品牌说教,也没有产品信息,它就是以故事和情绪串联的一本,实实在在的沟通刊物。虽然纸张质感和排版设计还有待优化,但我愿意给它打个高分鼓励!




这是去年 U 设计周,天猫国际推出的首本快闪杂志《Being》。拿到手的第一感觉,书的设计有点酷(不愧是给设计师的书)!书名为《Being》意为「存在」,而「存在」也是一种「生活方程式」。就如天猫国际的编辑双悦在前言里写到的那样:「每个现代人,都可以选择一种或几种状态去生活,去感受生活,去『存在』」。



翻开书的第一页,就可看到硕大的 slogan「We just live by the ABCD」。「ABCD」即 Alive、Brave、Chill 和 Dynamic,正好对应了日常生活消费的四个品类趋势:家居、户外、人文、活力。




围绕这四个主题,天猫国际通过与高田唯、王吉刚、胡镇超等 16 位创意人,邀请他们围绕「Being」这一关键词进行联名创作,并分享他们 16 种不同的生活方式,希望给大家带来更多人文视角来观察和思考日常生活。

你可以看到有的设计师会从植物中获得灵感和慰藉,有的在城市骑行中无限接近于自然,有的于微醺中展现真实,有的则会在虚无和存在的电子竞技中不断拉扯。



对于创作者来说,积累足够的「生活体验感」才能为创作构建出更大的发挥空间,而不同的生活体验、圈层爱好会反过来滋养他们的内容创作。

可能我们每个人并不都是设计师,但是我们都是自己生活的「设计者」。就如伊曼努尔.康德所说的那样「人是目的,不是工具」。



在深度科技化的时代,我们在漫长的通勤路上无意义损耗,在预制菜的外卖中失去食物的味道,在数字化的装置里蚕食一切身体性体验。我们需要和生活建立具体的连接,可以是一盆植物,一只小猫,一张黑胶唱片......

当我们失去生活灵感时,不如翻开《Being》,跟随设计师一起参与到对生活的设计中来,活出每个人自己的「存在」。

天猫国际以这样一本读物的形式与年轻消费群体进行对话,并持续不断地带来与当下流行趋势匹配的全球好物,带领消费者一起解锁更多新感受和新发现,让每个人都可以成为「生活者」。




相信在去年《惊蛰令》之后,大家对蕉下「轻量化户外」的全新定位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后续蕉下也持续锚定这一话题,通过广告片、产品、门店等方式与用户进行沟通,但轻量化户外究竟是什么,可能在许多人心中仍然存疑,而通过蕉下的这本《THE ROAD, NEW JOURNEY》,我们或许能够从中得到答案。



《THE ROAD, NEW JOURNEY》是蕉下的首本品牌刊物,旨在探讨城市、人与自然三者之间理想的新型关系。与其说它是一本品牌刊物,不如说它是一个纸质版的户外生活方式场景集锦——无论是大街小巷、城市绿茵场,还是公园步道、湾区海域、城郊溪涧,都是户外好去处,都有着令人向往的魔力。



拿到书首先看封面,它是蕉下轻量化户外社群 BU Camper 在川西徒步时留下的一张航拍照片,河流顺着四姑娘山蜿蜒而下,呼应了「THE ROAD, NEW JOURNEY」的名字,给人一种指引方向的感觉。

翻开这本刊物,它共分为 8 个部分,里面既探讨了人、城市和自然的关系、室内与户外的关系,也讲述了自然植物的生存哲学,看到蕉下穿戴装备与它们的共通之处。



此外,蕉下还采访了多位户外博主,从他们的问答中,能够获取到更多的有关户外的感受。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蕉下与小然妹的对话,小然妹是一位年仅六岁半的露营老玩家(当然现在已经八岁了),小朋友充满童真的语言为户外带来了不一样的感染力,也打开了我对户外的更多想象。(读者还可以扫码收听完整版的小然妹粤语采访,超可爱!)



在刊物的最后,蕉下也和大家分享了自己的户外社群以及组织的活动,用真实的样本告诉大家户外并不是一件高门槛的事情,只要我们愿意,indoor 和 outdoor 其实没有界限。

整体翻下来,《THE ROAD, NEW JOURNEY》是一本优秀的户外探索指南和户外方式灵感集,激起了我向户外探索的冲动。春天正好,适合到没有天花板的地方去。如果你还在烦恼户外探索可以去哪里、应该做什么,不妨翻开蕉下的这本刊物,看看他们的答案。




虽然《腾讯·伙伴》没有前面几本品牌读物那么「好看」,但我觉得仍然非常值得一读。这本由腾讯招聘和单读联合策划出品的小书,给品牌故事提供了另一种叙事可能。120*190mm 的大小、262 页的厚度,是在通勤路上就可以读完的。



以前我对于腾讯的了解,更多是基于产品向的,通过这本书,我看到了腾讯背后更加鲜活的个体。比如像「卖油翁」一样的产品经理,开创了「设计黄埔军校」的「美工」,62 岁加入并尝试读懂腾讯「空气」的「新鹅」......就像翻开书的第一页看到马化腾说的那样:「人才是腾讯最宝贵的财富」。



从 26 年前的一间小小办公室变成了现在拥有近 9 万名员工、服务于十几亿用户的互联网科技公司。在腾讯的故事里,「伙伴」是最重要的关键词。因此,单读花费近一年的时间,寻找不同岗位、不同角色、不同年龄的腾讯员工,询问他们相似的问题:为何选择腾讯?为何留在腾讯?虽然每个人的回答各异,但都展示出了同样的「生命力」。



书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腾讯对于「用户需求」的坚持和开放包容的心态,即使在内外部环境发生巨变的今天,腾讯也依然坚守着自己的文化底色。

既可以看到那些与腾讯一直同行的「老鹅」,也有选择腾讯作为新战场「新鹅」。既会被那些用「世界名画」演绎鹅厂「内部梗」的幽默脑洞所逗笑,也会被腾讯对于可持续社会价值的创新探索所感动。



很喜欢 CDC 部门(用户研究与体验设计中心)陈妍的一句话:「我们有点像排球比赛里面的自由人,具有补位的精神。」

也正是因为这种「补位」精神,才延展出了腾讯的无限可能。从产品研发到社会公益,从「弹指间心无间」,到「连接一切」,再到「科技向善」。如果觉得吴晓波的《腾讯传》太过厚重,不妨从这本《伙伴》开始了解腾讯吧!

发布于:2024-04-23 15:40

有意思商店  品牌读物  世界读书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