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得了梗,科得了普,宛平南路 600 号已经成了年轻人精神状态的标志性符号。
表面上:面容平静。

实际上:活人微亖。



这一届年轻人的精神状态,总是带着一种平静的疯感。别的不提,就说刚打开社交媒体,当即被确诊为蛋挞了。一看症状,「身子很脆,体型很圆,稍微承受点压力就感觉整个人快碎了……」好了快打住,再往下该报身份证号码了!不止是蛋挞,要想被确诊为沈眉庄、烤肠、纸吸管,也就是滑动几个页面的事儿。

毕竟,面对压力遍布的生活,如今年轻人推崇的人生哲学可是「人活着哪有不疯的」,就连幻想一个完美的恋爱对象,也得是卡皮巴拉同款,在情绪稳定这块子没有对手。肉眼可见的是,最近几年,情绪尤其是负面情绪的话题越来越多出现在公共讨论中,连带着,抑郁症、精神分裂、强迫症等精神类疾病也开始被更多人关注。

爱出纪录片的 B 站,最近也把镜头对准了这个话题。10 月 10 日世界精神卫生日这天,B 站首部心理情绪医疗类纪录片《是坏情绪啊,没关系》上线,讲述了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里发生的故事。



哦对了,如果经常上网的话,那你一定知道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还有另一个广为人知的名字——宛平南路 600 号。

传说中的 600 号,守护每个人的情绪自由

光看开播之前的预热海报,就对大家的乳腺很友好。



「迷茫的时候正好歇歇脚,人生不是单行道。」
「爱这个世界,也要保留『厌恶』局部的权利。」
「面对人生的一团乱麻,允许你先『焦虑』一会。」

还没点开正片,文案就先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在这个焦虑横行的时代里,很多时候,人们难以把握情绪的走向,但即便是像迷茫、厌恶、焦虑这样的坏情绪,其实也都有着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正视情绪,接受情绪,拥抱情绪,即是《是坏情绪啊,没关系》想要传递给大家的。



在已上线的第一集中,创作团队就尝试去探讨了一个坏情绪——恐惧。《2023 年度中国精神心理健康》蓝皮书显示,目前我国患抑郁症人数达 9500 万人。

悠扬和懿宸,两个女孩都属于这 9500 万分之一。悠扬,有时会被「诺德」控制,出现可怕的幻觉。高二时期,她在被「诺德」「附体」之后做出了自残行为,被迫停学。是的,「诺德」就是生长在她心里的坏情绪。



懿宸,几乎走到哪里都会带着她的娃娃。她热衷于为娃娃配音,也喜欢让娃娃代替自己说话。尽管现在的她已经拥有了很多很多娃娃,但在小时候,因为没有回答上来妈妈的问题,她心爱的娃娃被当面剪掉了。



在悠扬和懿宸的成长过程中,坏情绪几乎如影随形。她们恐惧坏情绪,更恐惧自己袒露坏情绪后,家人的不理解。而她们的原生家庭又有着近乎相似的结构:缺位的父亲、焦虑的母亲以及抑郁的孩子。甚至,同样的家庭结构也出现在她们父母的成长中。

囿于篇幅,一集 50 分钟的纪录片难以完整呈现两个女孩的治疗历程,但好在,她们将自己走过的路、想说的话,悉数留在了评论区。

曾经深陷情绪泥潭,如今把个人经历公之于众的她们,希望将这份与坏情绪作战的勇气传递给更多人。坏情绪并不会吞噬人生,在专业的心理咨询与治疗下,每个人都可以坦然地说出:「是坏情绪啊,没关系。」



据了解,《是坏情绪啊,没关系》共分为 6 集,每集聚焦一种坏情绪,包括:恐惧、悲伤、愤怒、厌恶、迷茫、焦虑。节目会在每周四晚 8 点准时更新。

毫无疑问,这些坏情绪都是当下普遍存在的社会情绪问题。通过跟踪记录患病个体的康复过程,创作团队意在立足专业视角,给到所有人对抗坏情绪的信心和力量。



为了让更多人看到这部纪录片,B 站小电视还亲自走上街头,向路人分发宣传卡片。不得不说,宛平南路 600 号和 B 站的这一波联动,看得人心里暖暖的。



而要追溯宛平南路 600 号与小电视之间的缘分,或许要回到 2022 年。两年前,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以 ID「传说中的 600 号」入驻 B 站,曾掀起过一波话题热度。



彼时,大众对精神类疾病的认知尚不充分,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在不少人口中也还是那个讳莫如深的「精神病院」。以官方身份入驻 B 站进行科普宣传,双方的意图十分明确。一方面,力求消除大众对精神类疾病的污名化,祛除患者的病耻感,另一方面,通过在站内开放「能量加油站」栏目,向更多人提供专业的线上心理咨询支持。

事实上,两年前的合作也为此次的纪录片项目埋下了伏笔。在揭开精神类疾病的「神秘面纱」之后,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尝试探索多元的内容形式,用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和大家「唠点心理话」,以此引导更多人积极正视自己的情绪,拥有对抗坏情绪的勇气,为它们找到正确的出口。

用展览做科普,600 号是认真的

除去与 B 站合作,向年轻人介绍精神卫生知识外,宛平南路 600 号也在持续用医院自身作为桥梁,连接起大众与精神健康话题。比如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宛平南路 600 号里其实还藏着一个画廊 —— 600 号画廊。

没错,这家精神卫生专科医院里有着一个定期举办展览的画廊。说是画廊,但其实这里并不如大家想象中那般高高在上,而是由医院里的一条走廊改造而成。于 2021 年 8 月正式启动,600 号画廊会聚焦不同类型的精神疾病,并邀请患者、照护者以及社会各界人士参与其中,用艺术化的作品向大众科普相关疾病。

最近这里就正在展出名为「允许不完美」的强迫症科普主题展,展品均来自曾经或现在正遭受强迫症困扰的患者艺术家作品。不管是处女座用来自黑还是被大家拿来调侃,「处女座有强迫症」这句话想必大家都听过。但除开被作为社交语境里的标签,强迫症作为一个精神疾病究竟是什么样的,却鲜为人知。



展览现场,有人画下强迫思维进行时,充斥着幻想和冲动的大脑;有人分享自己如何用绘画来缓解强迫症带来的恐惧情绪;也有人以布料指代皮肤,红线指代血迹,记录下剥离皮肤的强迫性动作。艺术化的表达背后,是患者内心不断上演的冲突。透过这些艺术作品,大众也得以一窥强迫症患者世界的一角。



就在这场展览之前,600 号画廊还举办了一个名为「爱,食物与生命」的进食障碍科普艺术展。展览现场被分为粉色和蓝色两个部分,粉色部分是医院内部住院患者的艺术治疗作品以及家属作品,蓝色部分则是向社会征集、曾经或正遭受进食障碍困扰的艺术家作品。



有人在暴食、催吐、再暴食的痛苦循环中挣扎;



有人因为外界带来的外貌焦虑而不满自己,无法与食物良好地共处;



也有人分享在与进食障碍相处的日子里,个人生活发生的翻天覆地的改变。



反常的进食行为 —— 对食物的恐惧或迷恋,意味着患者的内心也正在上演激烈的冲突。进食障碍中的厌食症,死亡率甚至高达可怕的 10%,是精神科死亡率最高的疾病。原本给予人滋养和能量的食物,却成为了进食障碍患者难以控制的痛苦。这在常人眼中可能是难以想象的事情,但也因为展览的存在,而使得进食障碍被更多人看见,成为了可能。

当然,不仅是强迫症和进食障碍,600 号画廊策划过的画展主题还包括双相情感障碍、精神分裂症、阿尔茨海默症等。在社交媒体上以「600 号画廊」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可以看到不少网友写下了自己在观展过程中产生的或大或小的触动。其中更不乏温馨感人的瞬间,促成的善意流动:比如有人在留言本上画了一只小狗,并写上「放一只我的小狗在这里,不开心了你可以摸摸它」



可以说,这些展览的价值和意义,正在于此 —— 通过提升相关疾病的可见度,既可以增加公众的讨论,也是祛除精神类疾病病耻感的好方法。

宛平南路 600 号,走出自己的出圈之路

伴随着影响力的增加,宛平南路 600 号也成了不少品牌在寻找跨界合作对象时的选择。比如今年夏天,Soul 就曾联合宛平南路 600 号一同发起公益项目「心理医诗」,为发疯文学也治不好了的年轻人带来一些精神「诗」方。在近期的世界精神卫生日前,双方还迎来二搭,用线下诗歌展的形式,展出诗人余秀华和 Soul 上「野生诗人」创作的治愈系诗歌作品,给年轻人来一场心灵按摩。



此前永璞咖啡也找到宛平南路 600 号,以中药为灵感合作推出咖啡挂耳,体现咖啡在当代年轻人心目中「精神良方」的定位。挂耳外包装还印有「宛平南路 600 号」的门牌号,有点抽象玩梗的意思的同时,也点出年轻人与咖啡之间无法割舍的联系。



生活模拟游戏心动小镇更是打算直接把宛平南路 600 号搬进游戏里,发起「小镇友友的心理关怀」公益项目,宣布将在之后为玩家搭建一处「心理疗愈所」。消息发出后,还引来部分玩家在评论区留言建议直接出联名款病号服。



推出纪录片、展览科普精神卫生知识,联动品牌跨界合作,通过一系列组合拳放大自身的影响力,宛平南路 600 正在为精神类疾病去污名化路上越走越远。一个显而易见的变化在于,过往在骂人时使用的「把你送到 600 号去」这样带有强鄙视感的攻击,如今也显得杀伤力大大降低了。

有精神类疾病又如何?就像肉体会生病,我们的精神也会「感冒发烧」。边玩梗边科普,在富有趣味性的同时,始终不忘记自己的专业性,宛平南路 600 号做到了。而宛平南路 600 号的一系列实践,也同样值得品牌们参考。

比如当大家都在说品牌要回应年轻人精神状态的时候,我们究竟在说什么?这不仅仅是迎合消费者喜好的问题,更是品牌如何真正理解、共情并融入当代年轻人生活方式的关键。可以明确的是,品牌必须要灵活使用年轻人喜爱的话语体系,但这并不意味着简单复制网络流行语就够了。

毕竟为了抽象而抽象,也有可能让品牌遭到反噬,被打上不真诚的标签。只有找准一个与品牌、与产品深度相关的议题方向,基于真实的价值点和洞察,持续产出高质量的内容,品牌才能打动年轻人。

发布于:2024-10-15 12:27

案例  纪录片  品牌联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