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不是你剪视频时的样子?
上手就被劝退:素材太多理到眼花,功能无数无从下手,想套模版,选择困难症又犯了;
频频败于日更:拍视频、写文案、录口播,到后期阶段已断电;
总赶不上热点:选题一大堆,但说起剪辑创意脑袋空空……
这时候总想跟手边的工具说一声:「你已经是个成熟的软件了,该学会自己剪视频了!」

从前,我们说起「一键成片」这件事,好似更像剪辑师们被逼疯前的幻想,但如今这样一款 AI 自动化剪辑的效率神器,真让剪映给做成了!
恰逢品牌六周年,走过六年的剪映已然成为一款产品足够成熟、用户规模足够庞大的软件,但在创作这条路上,他们仍想再向前一步——最近,剪映不仅推出了全新的 AI 升级版本,也讲出了最新的品牌愿景:以人人都能上手的 AI 颠覆创作模式,打开未来创作的新局面。
而这个看似宏伟的 flag,被品牌落定到了一个轻巧的主题上:「好创意,不用剪。」
这或许是所有视频创作者的心声,当然,也是剪映以另一个面貌重新出发的关键词。
创作者的成绩,也是品牌的高光
剪映为什么要喊出「好创意,不用剪」?在拆解这个传播主题之前,我们不妨先站在创作者端,理顺剪映和创作的关系。
作为国内最强大、最智能、最全能、用户规模最大的剪辑软件,剪映发展的六年,也是中国短视频时代迅速发展的六年,同时映照着无数短视频创作者实现从 0 到 1 的成长。所以回溯剪映给创作领域带来的变革性意义,必然绕不开他们的「宝贵资产」——创作者们。
因而在品牌当下最具仪式感的周年节点,完整清晰地介绍功能优势之外,剪映也邀请来四位不同年龄、风格迥异的创作者,以一种「好朋友」的视角来聊天。
这里有影视飓风创始人、B 站百大 up 主、导演、艺人……身兼数职的专业大牛 Tim;
05 后高中生、小红书 112 万粉丝、被 Apple 邀请做导演的 18 岁宝藏博主 Julia;
优雅、美丽、热爱创作,十几万人关注的 64 岁上海时尚博主萍宝;
以及被很多人逐帧学习拍视频技巧的 18 岁数码博主、「不普通」高中生好闻……




细看剪映的四位人选,有专业内容制作团队的领头人,也有自己摸索火起来的个人博主;有走在时代风格前端的先锋少女,也有不对年龄服输的老年创作人。大家聊爱情观、人生经历、创作想法……在熟悉的地方说日常的话,短片中呈现出的沟通氛围和创作者的个性面貌,都透露出剪映在用户关系、用户故事呈现上的与众不同:他们是本身就从创作中来的品牌,再次深入到创作空间,仍是和创作者们同频共振、比肩而立的姿态。
「Hi,你最近在剪什么片子?」
信息加速,时代巨变,安迪沃霍尔的「15 分钟定律」也缩短至「15 秒」。在人人都可以搞创作的时代,拍素材、剪视频成为许多人的工作新日常,所以在每个人的真心话聊天局中,剪映都以由这个问题起头,与创作者们展开无边际的对话。
不过请放心,虽然以剪辑话题起头,但这绝不是几条单纯烘托功能的广告片,而是围绕「创作」这一圆心发散出的非常原生有趣的生活方式展现,他们通过视频输出着自己的创造力,对内容和生活的理解,娓娓道来又时不时甩个俏皮的话题尾巴,频频与屏幕外的你我产生共鸣,也更进一步放大了剪映的用户价值:
比如 Tim 定义剪映是「更适合中国宝宝的剪辑软件」,可以去掉创作流程中的繁琐,让创意回归本质。可能很多人会疑惑,像 Tim 这样拥有专业团队的头部博主也会使用剪映吗?答案是当然了!影视飓风新推出的综艺向栏目「飓多多StormCrew」正是用剪映来完成剪辑包装;

而 Julia 15 岁剪辑的第一条 vlog 就是用剪映完成的,最近在尝试播客的她又探索出了「智能剪口播」这个功能的好用之处。被问到用什么动物形容这个软件时,她回答剪映像很通人性的狗,能够帮助她快速实现脑中的创意和灵感;

还有萍宝作为老年赛道的创作者,对于转场、变速、蒙版、关键帧等功能如数家珍,最近还在尝试 AI 新功能,她表示剪映门槛很低很好上手;好闻则是剪映的忠实用户,他发现剪映的进步很快,用户有什么功能需求,马上就会跟上……
也正是因为剪映提供了强大的创作功能,让除他们以外的更广大用户都能踏入创作圈,敢于展示自我,享受完成作品。每一个亮眼发光的创作者,都书写着剪映在创作领域带来的正向意义,而他们迈出的脚步、获得的成绩,也反哺着剪映,高亮品牌的创作价值。
版本升级,剪映颠覆剪映
那么,从品牌心智看向产品层面,剪辑软件实现「不用剪」,究竟意味着什么?
这背后不仅有对创作者的珍视,更有产品功能的底气。最近,迎来 AI 能力全新升级的剪映,基于对用户创作过程中真实痛点的深度洞察,一一提出针对性解决方案,并以「好创意,不用剪」的自信口号高调亮相,同时通过一支短片,给出何以不用剪的答案。
面对手机里堆积如山却无从下手的旅行素材、生活记录......想出片,却苦于素材太多、创意不够,或者功能不会用?
现在让剪映来做你的「无痛出片神器」!只需直接导入素材,剪映「一键成片」功能即可智能分析素材内容,提供成片思路,自动匹配创意效果,并给到多种剪辑风格选择,轻松将动人瞬间转化为精彩成片。


此外,随着剪映 V16.3 版本 AI 能力的全新升级,不仅让普通用户能够轻松享受创作乐趣,还以更智能的专业创作体验,满足专业创作者、中小商家及广告营销从业者的高阶需求。
比如,在专业创作者们常需耗费大量精力的音频环节,包含「AI 音效」、「AI 配音」、「克隆音色」等在内的剪映的 AI 配音系列功能,能够从配音到音效制作全流程,提供更专业高效的创作支持。

对于商家用户来说,全新上线的剪映「营销图片创作」功能,同样只需输入文字需求,即可一键批量生成产品推广素材,并从图片筛选到版式设计,提供多种视觉风格选择。
从大众用户的零门槛创作入口到专业创作者的效率提速伙伴,可以说,剪映正不断拓宽着人们对剪辑软件的认知边界。借产品视频的发布,剪映一方面针对不同人群需求精准突出卖点,集中打透 AI 功能,让产品功能的升级革新为用户直观感知;另一方面,在传播上,剪映做足强烈反差,采用差异化的形式传递功能价值。「好创意,不用剪」的传播口号看似反骨,实则不用剪的背后,是剪映对产品力的充分自信、对内容与创意的珍惜尊重——当工具足够懂智能、懂你,创作便只需聚焦灵感本身。
与视频时代持续同频共舞
回溯剪映的成长史,从 2019 年 5 月剪映移动端正式上线,到如今成为全球广受欢迎的视频剪辑应用,六年间,剪映在不断迭代升级下,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用户加入,从最初面向普通用户的「小白剪辑工具」,到逐步覆盖至专业用户、企业用户等用户群体,工具功能也从基础剪辑扩展至包含 AI 技术应用等多元化的创作功能。
可以说,AI 之于创作,已是一条不可逆的趋势,创作模式注定要被 AI 颠覆。
而当市面上的各种软件都在说全面拥抱 AI 这件事,那什么才是创作的核心价值?剪映六周年的传播,让我们看到了未来创作的一种可能性。
事实上,从六周年群像短片、快问快答聊创作,到产品功能升级,剪映核心想传达的只有一个点:通过持续优化产品功能,不断降低表达的成本和门槛,提升创作效率与质量,让 AI 创作真正成为人人触手可及的日常工具。
关于 AI 创作最好的一种想象,就是让所有人在日常中都能看得见、摸得着。剪映正是基于这一愿景,从用户需求底色出发,将 AI 技术的价值在创作领域充分释放——通过直观易用的剪辑语言,打破技术的束缚,确保每个人在短视频时代都能平等地表达自我、展现自我。
正如 SocialBeta 十大文化营销新趋势中所提到的:技术在这里没有喧宾夺主,而是成为了赋能内容叙事的闪光点。
这反映出来的正是,当品牌只一味强调技术时,其表达往往容易丧失真情实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人感」。不难看出,通过此次 6 周年系列活动的升级,也为剪映的品牌形象增添了更多新的注脚,相较于过去作为「让工作更有效率的工具」更偏理性的定位,如今剪映正回归创作的本质——「人」。从人的真实需求出发,剪映让技术有了温度与人感,并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拥抱创作者群体,立住了一个更具「活人感」的新人设。
AI 本是可以极大提升内容生产力的中性的工具 ,关键在于品牌如何去用。而剪映在 6 岁生日时,为行业提供了一记亮眼的解题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