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 9 月,各大厂商的科技新品又将迎来密集发布。出于工作惯性,这几天,我们也关注了不少品牌发布会。
但是不得不说,看多了「科技感」的炫技和参数堆叠,很难不产生视觉「抗体」。一场发布会下来,只觉得炫酷又遥远。咦?奇怪!知识啊,它不进脑子......

不过就在最近猛猛冲浪的时候,倒是看到了一个很抓眼球的个案。
飞书在上个月举办的未来无限大会上,用一朵「花」作为主视觉来表达 AI,和各类抽象又绚丽的 AI 大会主视觉截然不同,这对一个传统意义上做 B 端产品的科技公司来说,气质可太不一样了。

这也进一步引发了我们的好奇,是不是对于品牌而言,好的视觉语言会是打破用户审美「免疫」的解法之一?今天,我们就试着从飞书此次大会的视觉设计案例出发,从品牌的视觉语言聊开去。

仅从第一感觉来看飞书这次的主视觉「落地生花」,可以说它形成了一个强大的「视觉锤」,让视觉中心高度集中。品牌战略专家,定位理论创始人艾·里斯的女儿及合伙人劳拉·里斯曾提出,「视觉时代,抢占消费者心智的最好方法并非只用『语言的钉子』,还要运用强有力的『视觉锤』」。
显然,飞书在第一步就很好地践行了这一理论,用「花」这个具象化的意象,瞬间抓住了观众注意力,让观众先停留,才有后续更多故事发生的可能性。
当大家再定睛一看,还会发现这不仅是一朵普通的「花」,还是飞书原有「飞鸟」经典 LOGO 的重构,让观众自然联系到品牌,巧妙地融入服务于品牌的设计意图。
而如果我们再进一步,会发现设计介入的颗粒度远不止于此。当我们放大这朵「花」,可以看到它几乎接近于真实花瓣的肌理,同时,它的动态效果也高度还原了真实场景中花瓣随风摇摆的状态,甚至在光影、纹理上都能察觉到微妙的变化。

从一个普通用户的视角出发,现在市面上「AI 预制品」的泛滥已经引发了连锁的「PTSD」,让人在观看设计作品时对「一眼假」的劣质味非常反感。飞书的这朵「花」却久违地用设计还原了真实、自然的意象,执着于通过细节「雕刻」,达到一种让人信服、舒适的观感,这一点是相当难得的。当然,也不难猜测到这背后可怕的工作量。


说了这么多,这还仅仅是对一个主视觉进行了简单的分析而已。
这些从结果倒推出的飞书近乎「严苛」的设计标准,让我们有理由相信,对于这次大会的视觉设计工作,飞书做的也绝不是到此为止这么简单。
于是,挖彩蛋的心情达到了顶峰!我们翻看了社媒上参会者的真实路透,并且耐下性子再次重温了一次大会的直播全程,发现这朵「花」原来也在大会现场贯穿始终。
无论是在入场区域的绝对 C 位,对「花」的存在感进行放大,还是在主会场顶部天屏,全程循环播放动效画面,都让设计在现实空间里充分发挥了营造氛围的作用。这也是现在为什么大家都在强调「沉浸式」的体验,因为沉浸,所以专注,才有了信息的有效传递,和更进一步的品牌认同。

不仅如此,我们在活动现场还捕捉到了很多值得玩味的细节:飞书 CEO 谢欣和各产品负责人上台讲述的时候,每个人都身着印有「落地生花」LOGO 的文化衫;整个展区部分的动线标志和陈列,都以主视觉延伸出的「橙蓝」渐变色彩为装饰;参会者的胸牌、大会手册也都将主视觉融合,给人一种将设计做成系统工程的高度一致性与和谐感。

更「细节控」的地方还在于,为了适用于不同的场景、用途,每种物料的视觉融合还有细微变化。
就比如参会者的胸牌,为了更醒目、便于识别,飞书在保留主视觉的同时,强调了色彩上暖色部分占比,加入了鲜明的红色;而作为大会随赠的书册,封面则保留了更适宜阅读氛围、相对沉静的冷色,并且在尺寸上做成了口袋书的大小。谁懂又重又大的品牌手册带不走也没处放的痛啊!飞书,显然已经考虑到了 next level 了。

基于上述这些信息,再去考古飞书历届未来无限大会的话,很自然就会注意到,这种设计上的协调性和一致性,几乎无处不在。
放眼过去这些大会的主视觉,飞鸟 LOGO 一直被飞书视为最基础的视觉元素,并兼顾品牌主色。以此为基础展开的 LOGO 再演绎,确保了品牌观感上的协调和统一,让飞书的对外表达有了延续性。




这一设计思路也体现在了飞书推出的许多周边产品中。基于整体的品牌调性,飞书从 LOGO 形状出发,拓展了视觉呈现的多种可能性。

可以说,飞书聚焦品牌 LOGO 的设计思路,与设计大师原研哉在《设计中的设计》中的主张相契合,两者都追求「消除所有干扰,只强调基础要素」的极简主义。
飞书将 LOGO 作为绝对的视觉中心,在色彩搭配和画面布局上都采用了相对克制的处理,减少一切不必要的装饰,凸显品牌的辨识性。
极简主义当然不能与「简单」划上直接的等号,看起来轻盈简洁的品牌设计落地起来也并不容易。更关键的是,长期针对同一主题展开发散,非常考验一个品牌的设计能力——在维系设计水准的前提下,需要不断带来令人眼前一亮的创新。

而小到一个徽章、一个手提袋,大到一本品牌手册、一场发布会,我们能看到飞书的设计巧思以及它对细节的打磨。
在飞书界面内,icon 设计简洁但突出,不仅与品牌色调保持和谐,在元素选择上也相对直白,让用户能够一眼看懂。

任意点开一篇飞书公众号的文章,也能感受到信息传达与视觉美感的精心平衡。

飞书内置提供的 BI 分析模板也相当精美,在颜色、字体和图表布局等细节上花了不少设计心思,让数据呈现得清晰又好看。

「在高级艺术和纯粹的科学中,细节就是一切。」文学大师纳博科夫的这句话,同样适用于飞书的设计。
通常,服务 B 端的办公产品会更重视提升效率体验,飞书不仅考虑到了这一点,更对产品的美学体验有所追求,愿意为设计细节而投入。这种投入对产品的商业化似乎并没有直接的助力,在很多品牌看来是一个性价比不高的选择,行业内也相当少见,但正是这种稀缺性,让飞书的坚持显得更难能可贵。
在大众审美水平不断提升的今天,飞书在设计上的极致追求也释放出了积极的品牌信号。它不仅改变了人们对生产力工具的美学预期,也让人们看到了,审美与实用并不是非此即彼,好的视觉体验同样能沉淀为品牌的竞争力,甚至影响用户对产品价值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