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你可能不认识我,但你一定听过我的声音/看过我演的戏」到「你可能不认识我,但你一定见过我的表情包」......每一个「你可能」背后,都藏着那些能瞬间唤醒记忆的影像画面,或是早已刻进 DNA 里的表情包和梗图。
这种神奇的共鸣感不仅让网友们争相模仿,也炸出了不少品牌参与这场玩梗团建:
瑞幸:你可能不认识我,但你一定喝过我;
名创优品:你可能不认识我,但你一定......一定多多少少有点离不开我......
事情发展到这里,看起来还只是一个网络热梗的偶然发酵,各路品牌力证自己玩在冲浪前线的一次轻巧互动。
然而,当 vivo 拿出「你可能没有用过这些手机,但你一定看过这些视频」来应对这场玩梗大战时,整个事件的画风瞬间转向了催泪模式——不得不说,好哭程度直接飙升到 10000%。
从在无绳电话边上等待心仪女孩电话的那句「喂,小丽呀」,到宋慧乔拿着步步高音乐手机、在那首响彻大街小巷的《我在那一角落患过伤风》的旋律声中悠然行走的唯美画面......都构成了我们的集体记忆。

青花瓷系列、紫晶系列、卡布奇诺系列......vivo 用一部部经典机型将流逝的时光具象化,原来我们的青春真的可以用几部手机来丈量。
不知不觉间,迎来品牌 30 周年的 vivo,早已用超乎想象的方式深深融入大众的生活。这波回忆杀更像是一封致所有人的视频情书,以饱含情意的笔触,勾勒出 vivo 如何在过往的岁月里,成为大家青春里记忆锚点般的存在。
由「人」出发的「蓝科技」
上周,vivo 发布了备受瞩目的 vivo Vision 探索版。「蓝厂第一款 MR」、「今年最惊喜的产品之一」......作为 vivo 首款面向混合现实(MR)领域的头显设备,vivo Vision 探索版的亮相不出意外地在科技圈掀起了巨大讨论热潮。
游走在侏罗纪世界,与恐龙亲密接触;动动手指、转转眼球,就能任意点选页面;成为画中人,走进自己拍摄的 3D 全景照片中......这些曾经只存在于科幻电影中的情节,如今已成为触手可及的现实体验。


此前 vivo 高管韩伯啸在微博坦言,MR 赛道「确实充满了挑战」,很多体验与生态都需要从零搭建。
vivo Vision 探索版的推出,正是 vivo 在技术领域深厚积累的一次集中外显——以极致沉浸的「真人感操控」实现虚拟与现实的无缝融合,将佩戴舒适度、交互体验和设计感作为差异化突破口,精准洞察了「沉浸式体验」「数字消费」等新兴需求,在充满不确定性的技术市场探索中率先迈出步伐,让我们见证了 MR 领域的新可能。
而以 vivo Vision 探索版为原点向前追溯,vivo 几乎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都推出过革新行业的产品:
1995 年,以步步高电话机启航,打破了传统有线电话的限制;
2004 年,音乐手机凭借媲美专业音乐播放器的音质水准,让人真正体验到「随心而乐」的感动,也让人们第一次发现,手机不仅仅是通信设备,还可以是承载情感的重要媒介;
2011 年,vivo 推出了自己进军智能手机领域的首款产品—— vivo V1,持续进化迭代,产品线也走向全面细分;
2024 年,vivo X100 Ultra 的推出一举引领了手机影像新时代,更用一句极具代入感的高燃口号「山顶也是 VIP」深度绑定文娱演出场景,成为出圈的「演唱会神器」;
2025 年,vivo X Fold5,更在轻薄、影像、续航、互联体验上全线提升用户体验,让折叠屏更实用、更好用……
可以说,vivo 的产品发展史,几乎就是一部「最适合中国用户」的电子产品大全。在 2023 年,vivo 更是发布了自己的技术品牌「蓝科技」,并通过「自研+共研」的方式与全球伙伴协同,把最前沿的技术落在每一个使用场景中,全方位重塑产品竞争力。然而,「蓝科技」的价值远不止技术实力的展现。每一次产品升级和优化,每一次对技术的极致追求,都着眼于「人」。
一方面,看到人的需求:以科技产品积极回应大众期待,让产品落入真实的使用场景中,提供切实有效的软硬件解决方案;另一方面,提升人的体验:将先进功能集成到手机等硬件产品上,引领和升维用户体验,让科技与生活之间的衔接变得更加丝滑。
由「人」书写的影像故事
智能手机的迭代,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彻底颠覆了拍照这件事。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手机早已取代相机成为最主要、最常用的拍摄工具。这一趋势也让手机的影像能力,成为消费者购买手机时最关心的因素之一,特别是在当下,影像赛道已经成为手机品牌立住专业化、冲击高端化的关键突破口。
但当影像技术竞争进入白热化的阶段,科技进步本身带来的差距,对普通使用者的影响反而没有那么大了。人们在按下快门时,更多开始思考:我为什么要记录此刻?我要透过这张照片,表达什么样的思考和情绪?毕竟不是所有人都是看中参数的器材党,更多普通人拍照,只是为了记录人生的美好一瞬,为未来留下回忆。
回顾过往 vivo 围绕影像的沟通与表达,在专业性之上,更重人文感,让创作平权的理念深入日常,也正是其鲜明特点。比如 vivo 联合蔡司于 2020 年开启的 vivo 影像加手机摄影大赛,就源于 vivo 希望让更多人感受科技赋予创作的美妙体验,让关于日常的影像创作与表达得到集中展示的空间。

获得今年影像加摄影大赛组委会特别推荐奖的田鼠大婶,在微博写了十四年诗,近年迷上用手机拍照记录生活:戴着粉色头巾,栽梭梭树压住风沙的女人们,一棵棵正在成长的南瓜苗,金黄的蜜瓜和红彤彤的枣子,民勤沙漠里的点滴日常,都是她镜头里的常客。

「配上一两句话,发在朋友圈。过段时间再打开来看,想起曾经干了什么,就会感觉人生没有虚度,不是生活在梦里,而是真实地活过。」田鼠大婶的创作心得,是影像创作之于普通人的意义所在,也是 vivo「人人都是创作者」这一理念的最佳诠释。
而 vivo 携手 FIRST 青年电影展开启的超短片单元,也已进入第六年。五分钟的时长规定,让创作不必像几十秒的短视频般为了攫取注意力,只能反转再反转,也不像电影长片创作般,需要投入大量的资源与人力精力,反而给了普通人舒适、足量的表达空间。项目过往的投稿者身份异常多元,不仅有中、日、法等不同国籍,也有教师、互联网从业者、金融分析师等乍一看与专业影像创作八杆子打不着的职业,这恰恰说明普通人并非没有表达欲,只是缺乏一个合适的平台。

六年过去,超短片单元也已经诞生了诸多能代表年轻人时代情绪的优秀影像作品。由 vivo X200 Ultra 拍摄,获得今年年度超短片的《我取消我自己》,以「中女」视角直击在社会与生活的双重困境之下,女性走向新生的决心与希望,恰到好处地回应了当下的社会议题与大众焦点。
此外,vivo 也与知名现当代艺术机构 —— UCCA 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展开合作,在馆内展示影像加手机摄影大赛获奖作品和《创作者》系列品牌杂志,进一步表现 vivo 对人文创作的支持。2024 年,vivo 还携手新华社推出「国社之镜·世纪光影」新闻摄影展,今年,又与中国摄影家协会联合主办「首届中国手机摄影大展」,打破品牌壁垒,面向所有品牌手机用户开放投稿。
尽管他们本质上仍是一场场品牌活动,但其意义早已超越了营销维度——不仅仅是推广产品功能,而是为普通人的创作表达提供认可和交流机会。正如 vivo 副总裁,影像副总裁于猛此前所说,「(vivo 影像)创作有两条线,一个是人,一个是工具,我们其实更期待工具待在背后,去支撑创作者。让创作者更多地把注意力放在创作本身,这是我们认为的技术的价值。」
以产品为圆心,以营销画圆,vivo 在持续迭代与创新影像技术的同时,持续看见并支持「人」的表达,让「人人都是创作者」的理念更生动,构建出了以「科技」为手段,以「人文」为底色的影像文化生态。
人文科技的力量,vivo 的长期主义
很明显,在数码科技行业激烈竞争的当下,几乎所有品牌都想谈文化、谈生活,为冰冷的产品增添温度感。但在对外表达上,大多数品牌往往存在割裂形象,功能卖点的输出与人文故事的讲述各自为政,缺乏内在的一致性。
如何做好技术卖点与人文表达的统一性,成为摆在行业内所有品牌面前的共同课题。对此,vivo 的理解是:始终聚焦于「人」,聚焦用户体验,秉承以用户为导向的核心价值观,以长期主义作为行动方针:产品上,关注、挖掘共同的需求痛点;内容上,鼓励多元的用户自发创作。
8月,vivo 还启动第三届用户顾问计划,邀请用户代表化身「合伙人」参与共创,围绕品牌与产品进行发言,生动诠释了 vivo「用户导向」的本心 —— 不是简单地将技术参数与人文情怀进行生硬拼接,而是寻找两者的内在连接点,让科技的极致追求,最终落入生活、落入人的视角。在三十周年之际,vivo 发布的 vivo Vision 探索版这一承上启下之作,便又一次紧密结合了品牌的人文属性与前沿科技探索,让「科技照亮美好未来」的理念与愿景,更加生动。
作为 vivo 推出的第一款 MR 头显产品,vivo Vision 探索版背后的科技含量不必多说。它是 vivo 从用户需求出发,面向将要到来的机器人时代,打出的第一张明牌。根据 vivo 执行副总裁、首席运营官,vivo 中央研究院院长胡柏山介绍,对 MR 的布局,是 vivo 科技战略的开端与关键奇点。长期来看,MR 未来将与手机、机器人等多种硬件达成云端深度协同,形成「场景化服务」。但在针对普通消费者的沟通以及体验宣传中,vivo 并不大谈特谈自己的科技实力与硬核技术,而是将其转化到一个个具体的生活场景与体验痛点中,直观呈现 vivo Vision 探索版给美好生活体验带来的加分点。
比如市面上 MR 头显产品普遍存在过重与压脸问题,vivo 借过往沉淀的技术能力,为 vivo Vision 探索版减重,最终做到 398 克 —— 仅一杯奶茶的重量,同时基于庞大的中国人头数据库,设计出 4 款不同适配性的面罩和 8 款不同特性的泡棉,并在传播中持续围绕「轻松上头」这一关键词进行发散,力求改变用户对 MR 头显产品不日常的刻板印象。其次,MR 头显产品对多数消费者来说,仍是一个新鲜的产品概念。在什么场景下可以使用它,它能为生活带来什么乐趣或便利,这些问题,都还亟需品牌的科普。用一支超丝滑的场景化短片,vivo 将 vivo Vision 探索版的虚拟世界之旅,带进了日常。从巨幕观影到沉浸式游戏,再到大屏办公,MR 头显产品的魅力由此具像化了。

而以 vivo Vision 探索版为基点,来看 vivo 走过的 30 年,推出过的一代代科技产品,可以发现它其实一直投入于人文科技这条赛道。无论是最早期的电话机,还是音乐手机,抑或是近年来持续聚焦的影像探索,vivo 真正让科技成为了人文表达的工具,让人文需求反哺科技的进步,从而形成长期可持续的发展。
更进一步来看,这一切都指向了 vivo 所坚持的「本心而为,雁行致远」的品牌精神。在这个价值坐标系里,「快乐心」意味着兴趣是驱动力,唯有热爱才能激发持续的创造力与能量;「平常心」提醒企业不止于「把事情做对」,更要「做对的事」;而「进取心」则决定了人或企业最终能走多久多远多长,能够让边界更无限。
正是在这三重心态的支撑下,vivo 才走过了三十年向上的发展历程。所以,站在 30 周年的新起点上,vivo 未来的发展依然离不开人文与科技的持续领航,坚定押注长期赛道,不断探索如何更好地满足用户的需求,关注用户的情感体验,创造更多的「vivo 时刻」,才能以本心换更多用户真心。
[right]文/ Zidi、shiqi[/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