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景枫中心做局了,是「饭局」
资本又双叒叕来做「饭局」了!上周末,阿里与美团的外卖大战再次升级,硬生生让打工人实现了不上班也能「零元购」的自由。而另一边,南京景枫中心则用一场持续六天的「文化饭局」,将线下商业内容打造成为流动的「文化盛宴」。

7 月 4 日至 7 月 9 日,景枫联合出版品牌「做書」推出「做書大饭店」图书市集,带来了一场「既能翻书又能下饭」的沉浸式文化体验。



16+ 来自全国各地的出版社变身成为「星级后厨团队」,带来上万本精选书籍作为「招牌必点菜」;20+ 编辑从幕后走到台前,化身「主厨」,在摊前和各位食客面对面唠嗑。



为了让「点菜」过程更具互动性与个性化,市集特别设置了「菜单即书单」的环节。读者在线扫码完成测试题后,凭「取餐码」就能从编辑主厨那里获得一份「私人定制」书单——前菜、主菜、甜点,一应俱全!





而在市集的中心,围合式摊位构建起了一处热闹的「阅读菜市场」。



在「100 位 V8 编辑的好书必吃榜」摊位上,来自全国的 100 位编辑大厨,凭借「我喜欢」这一衡量标准,私心选出他们过去一年最喜欢的一本书。没有豆瓣评分、没有销量榜排名、没有算法推荐,只有猛猛一顿真诚安利。在 AI 浪潮下,这份「非理性」榜单反而成了最值得信赖的筛选机制。



在「书换书」展览里,你可以带上一本不合口味的书,在书筐换走一本属于你的 lucky book。你嚼不动的,可能正合别人胃口。换换书,也换换口味。



在「旧书裹糖霜」旧书新知展中,做書则带来了熟悉的老书刊,让读者在翻阅中重拾童年记忆,也为旧书赋予新的生命。

而一向致力于打造「宠物更友好商场」的景枫,这次又和老朋友 pidan 合作,开设了一家限定「绒化餐厅」,不仅提供「和小猫一起读书」的主题书单,还能一键领取人猫共享食谱,甚至购书还能获赠猫粮。就连笨笨的机器人大厨也被这哈特软软的画面给吸引,偷偷学习如何「养一只爱你的猫」。





与此同时,来自温州的盘菜生书店带来的「食的实物」实体书单展,则将阅读体验提升至新的维度。书中描写的食物变成展台上的食材,让人们在翻阅的同时也能触摸和感知,实现真正的「触书可及」。







围绕这一中心,景枫还邀请了编辑、学者、诗人等人带来 10 场「板前分享会」:聊「如何成为一只猫」,听苏格拉底的「吧台答辩」,如何在南京城度过奇妙的一夜......每一场都是知识与趣味的即兴交锋。





酒足饭饱后,还可以去「再地」续个摊。景枫将这股子学习松弛感带到了「再地学术客厅」,邀请来自全国各地的编辑、学者、艺术家边喝边聊:开启「猫主子修炼手册」第一章,学习如何成为一个搞学术的 DJ,重新打开「地方情结」的叙事视角......不论你是学渣,还是学术小咖,只要你对知识保有热爱,都能在这里解锁「随地大小学」的体验。



不过,这些精神食粮也并没有只停留在商场内部。活动期间,景枫把开业海报贴进了南京 30 多家老字号饭店、咖啡馆和街边馆子里,消费者只要在店内撕下海报里的「叉子」,或者出示这些店的消费小票,就可以在图书市集享受 95 折优惠。





一个小小的「叉子」,便成为了食物与阅读之间的现实接口。它可能贴在你常去的小馆子门口,也可能藏在某张菜单背后,成为你生活中不经意的一次「文化掉落」。这种微小而真实的连接感,让原本高高在上的知识变得更轻巧,也变得更容易被生活自然接住。

从平日的主题市集到节庆节点的文化活动,回看景枫此前的内容企划,可以发现它并不满足于「做活动」,而是始终以「做内容」的思路运营空间。

在九周年庆这个时间点,景枫并非简单地引入书展,而是构建了一套完整的叙事系统:以书籍为引,通过精心的主题设定、角色重塑、互动设计、跨界合作等多个方式,将阅读、饮食、宠物、消费等多个元素巧妙编织在一起,让文化既有趣味,也有回味。



说到底,这场「做書大饭店」的热闹,不只是一场市集狂欢,它其实是在回应一个线下空间绕不开的问题:在注意力稀缺、体验趋同的当下,一个商场,如何才能真正留住人?或许可以从景枫的这次活动中得到一些启发:

1、文化要「动」起来,才能走进生活

许多商场在做线下活动的时候,往往把文化内容当成展陈、打卡与符号的合集,始终停留在「看得见」、「拍得美」的氛围营造中。相比之下,景枫的这次活动,试图让文化不只是被观赏、被消费,更能被「使用」:扫码点书单、书换书、撕海报兑折扣……一系列机制设计让抽象的文化内容落地成为了一套可参与、可操作的游戏互动。

去年中秋节,景枫就曾联合做書推出了一场专注图书、出版的 MINI 图书市集。活动不仅设置了「文字诗学」展览,还将书展化身为小型工作坊,读者可以穿梭其间,收集书页、盖章印章,亲手将其装订成一本只属于自己的「小书」。





或许当文化不再是高高挂起的「调性标签」,而是用户可以触达的内容时,才能真正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2、打破边界,让内容长进生活里

同时,这场活动最大的妙处,不只是把「书」做成了「菜」,而是通过饮食、社交、情绪等日常行为,重新激活了人们与阅读之间的关系。这种打破边界的方式,贯穿了景枫对于这次活动的整体策划:把书展搬进商场,将书单做成菜单,让编辑走到摊前,和顶流老字号跨界联动......



从书店到讲座,从宠物到美食,景枫与不同垂类的品牌共创阅读场景,还将活动的热度引流到城市日常中,实现了线上与线下,文化消费与日常消费的无缝衔接。

在今年的世界读书日,景枫中心就联合了南京图书馆,举办「2025 户外图书馆」活动,首次将图书馆搬到了户外。读者们可以坐着、躺着、趴着,以最松弛的姿态打开书本。现场还有 1 小时「不碰手机」沉浸阅读挑战,文学特调图书馆、狗狗图书馆等多个鲜明多元的阅读单元。



在这个开放的场域里,阅读也不再是一种特定场所中的仪式,而是一种可以随时发生的生活状态。

3、从流量场,到精神目的地

在这场市集中,景枫还通过持续不断的思想注入,加深活动内容的深度与厚度。「板前分享会」和「再地学术客厅」构建起了内容的第二现场,为热闹之外的人群,留出一个愿意久坐、深聊的空间。讨论的主题看起来似乎有些天马行空,但其实都在回应当代生活中的某种精神需求。



而这也是景枫近年来不断构建的空间逻辑,让文化不止于表层互动,而是成为一种长期陪伴的精神依托。早在 2022 年,景枫推出在地文化品牌社区「再地」,成为城市居民重新发现本地文化、重启日常对话的重要入口。

在「做書大饭店」中,「再地」不仅作为活动的延伸场域存在,更承接了那些值得被留下、被反复咀嚼的精神内容,也帮助商场完成了从流量场到精神目的地的跃迁。

不过在景枫看来,文化不用总是附加意义,也不必问值不值得。聊点有深度的,或随意翻阅两页书, 甚至只是发会儿呆,开开心心逛一场,就很好。

发布于:2025-07-11 17:00

案例  1001个品牌地标 

相关文章